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李商隐 李商隐〔唐代〕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幽闭在永巷中哀怨的宫妃,长年累月地泪湿绮湘;闺中独居的思妇思念游子,整日担心江上的风波。
湘江边的竹子上,斑驳的啼痕也应无数,岘首山的石碑前,感怀的涕泪流下几多?
昭君离去紫台,在秋风中走向荒凉的塞外;《羽兵困垓下,在营帐里夜闻凄怆的楚歌。
啊,当我在清晨时,来到灞水桥边看到,青袍寒士相送达官贵人,才知道,这一切都算不了什么。

注释
永巷:《三辅黄图》:“永巷,宫中长巷,幽闭宫女之有罪者。汉武帝时改为掖庭,置狱焉。”《史记·吕后本纪》:"乃令永巷囚戚夫人。"
终日:整天。《易·乾》:“君子终日乾乾。”风波:风浪。《楚辞·九章·哀郢》:“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其为客。”
湘江竹痕:指斑竹故事。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一名湘妃竹。”
岘首碑:《晋书》:“羊祜卒,百姓于岘山建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人去紫台:紫台,即紫宫、宫阙。此用王昭君故事。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兵残句:《史记·《羽本纪》:“《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项。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乃大惊曰:‘是何楚人之多也!’《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于是《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佤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灞水桥:灞水是渭河支流,源出蓝田县东秦岭北麓,流经长安东,入渭河。灞桥在长安市东灞水上,是出入长安的要路之一,唐人常以此为饯行之地。
青袍:青袍寒士。玉珂:珂是马鞍上的玉石类饰物,此代指达官贵人。《西京杂记》:“长安盛饰鞍马,皆白蜃为珂。”《玉篇》:“珂,石次玉也,亦玛瑙洁白如玉者。”此言寒士送贵胄,寒士自然很难堪。▲

赏析

  此诗以泪为主题,专言人世悲伤洒泪之事,八句言七事,前六句分别言:失宠、忆远、感逝、怀德、悲秋、伤败(朱彝尊批注语)等典故,七八句写青袍寒士送玉珂贵胄。“未抵”二字乃全诗关键,意谓前六句所述古之伤心泪,皆不及青袍送玉珂之泪感伤深重。

  前六句所写之事看似情况都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含有诗题的一个“泪”字。首句长门宫怨之泪,次句黯然送别之泪,三句自伤孀独之泪,四句有怀睛德之泪,五句身陷异域之泪,六句国破强兵之泪。程梦星说:“泪至于此,可谓尽矣,极矣,无以加矣。然而坎坷失职之伤心,较之更有甚焉。故欲问灞水桥边,凡落拓青袍者饯送显达,其刺心刺骨之泪,竟非以上六等之泪所可抵敌也。”陈永正《李商隐诗选》(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出版)云:“末两句点出全诗主题。作者把身世之感融进诗中,表现地位低微的读书人的精神痛苦。义山是个卑官,经常要送迎贵客,……此外对令狐綯低声下气,恳切陈情,还是被冷遇,被排斥。这种强烈的屈辱感,好比牙齿被打折了,还得和血吞在肚里,不能作声。……前六句是正面咏泪,用了六个有关泪的伤心典故,以衬托出末句。而末句所写的却是流不出的泪,那是滴在心灵的创口上的苦涩的泪啊!”此诗可谓是诗人感伤身世的血泪的结晶。

  李商隐诗用典较多,此诗可谓代表之一。北宋前期诗坛有“西昆体”,刻意学李商隐,其代表人物杨亿、钱惟演、刘筠曾专效此《泪》诗,各作《泪》二首,句句尽用前代感伤涕泣之典故。▲

创作背景

  此诗为李商隐自伤身世之作,具体创作年份难以确指。冯浩和张采田都认为是大中二年(848年)冬为李德裕遭贬而作。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猜您喜欢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驳复仇议

柳宗元柳宗元 〔唐代〕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

  《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闻父讣二首

释了惠释了惠 〔宋代〕

见说如何与若何,恰如风向树头过。
若论父子分明处,自古绵州所出多。

凤凰台晚眺

刘克庄刘克庄 〔宋代〕

经月疏行台上路,秣陵城郭忽秋风。
马嘶卫霍空营里,萤起齐梁废苑中。
野寺旧曾开玉帐,翠华久不幸离宫。
小儒记得隆兴事,闲对山僧说魏公。

初成遗老斋二首

苏辙苏辙 〔宋代〕

旧说颍川宣老人,朱樱斑笋养闲身。
无心已绝衣冠念,有眼不遭车马尘。
青简自书遗老传,白须仍写去年真。
斋成谩作笑谈主,已是萧然一世宾。

谁何哭

徐积徐积 〔宋代〕

谁何哭,哀且危。白头母,朱颜儿。儿忽舍母去,母何用生为。

架上有儿书,箧中有儿衣。儿声不复闻,儿貌不复窥。

谁何哭,哀复哀。肠未绝,心先摧。母恃儿为命,儿去不复来。

朝看他人儿,暮看他人子。一日一夜閒,十生九复死。

君不见昨夜人静黄昏时,含辛抱痛无人知。其时忽不记儿死,倚门引颈望儿归。

三月晦日剪牡丹

潘牥潘牥 〔宋代〕

三月三十日,千花余牡丹。
莫辞连夜剪,犹得及春看。
银烛浅深间,金瓶高下安。
洛中全盛日,见说大如盘。

赠钱行人邦寅

顾炎武顾炎武 〔明代〕

李白真狂客,江淹本恨人。生涯从吏议,直道托群伦。

之子才名重,相知管鲍亲。起风还鹢羽,决海动龙鳞。

孤愤心尤烈,穷愁气未申。彫年黄浦雪,残腊玉山春。

贯日精诚久,回天事业新。南徐游历地,傥有和歌辰。

九里山中三首 其三

王冕王冕 〔元代〕

九里溪头晚雨晴,松风瑟瑟水泠泠。绝无过客问奇字,只有閒云到野亭。

每笑盛名传坎壈,岂陈虚语说零丁?老年恰喜精神爽,合得仙人相鹤经。

次韵李公择送新赐龙团与黄学士三绝句

苏颂苏颂 〔宋代〕

黄金芽嫩先春发,紫碧团芳出焙来。
闻说采时争节候,喊山声动甚惊雷。

胡无人四首 其二 念唐宗壮志及英卫殊猷

郭之奇郭之奇 〔明代〕

聊命偏师擒首王,始弘庙略扫穷荒。临边自将休誇汉,雪耻除凶独颂唐。

百万齐归古未及,灵州复继燕然立。已见苏尼举众来,俄看敕勒求朝入。

胡越一家事若何,未央宫内共婆娑。共婆娑,俱戎索,一自阴山斥大漠。

西北诸君长,可汗尽归天。胡无人,自此年。

© 2023 楼上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