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煦

冯煦

冯煦(1842~1927)原名冯熙,字梦华,号蒿庵,晚号蒿叟、蒿隐。江苏金坛五叶人。少好词赋,有江南才子之称。光绪八年(1882) 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安徽凤府知府、四川按察使和安徽巡抚。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以遗老自居。曾创立义赈协会,承办江淮赈务,参与纂修《江南通志》。冯煦工诗、词、骈文,尤以词名,著有《蒿庵类稿》等。

生平

  冯煦生于清宣宗道光二十二年(1842),母朱氏,梦僧拈花入室,遂寤而生,故字曰梦华。号蒿庵,江苏金坛人。幼年丧父,寄居宝应外公家。少好词赋,有江南才子之目。光绪三年在金陵书局校书。光绪八年(1882)举人,累试不第,久寓江宁,与顾云齐名。年四十五,始成光绪十二年(1886)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胪唱时,慈禧太后呼为老名士。光绪十四年(1888),出任湖南乡试主考官。光绪二十一年(1895),离京都,赴任安徽凤阳府。时凤阳连年水涝成灾,百姓苦忧不堪。冯煦单骑匹马率领府吏,深入民间勘察,沿途严禁请客送礼,他按照灾民受灾轻重,定民赈给多寡,从而使受灾之民,户户得到相应补助,人人受到实惠好处。除此之外,他屡平反疑狱,还捐出两万俸金,深得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嘉许。刘坤一曾以“心存利济、政切勤劳”为其疏荐。光绪二十六年,赐予道员官职,加二品顶戴,候选道台。光绪二十七年(1901)冯煦由安徽调任山西按察使,兼理陕、豫、晋三省盐库。在职期间,他为官清廉,凡公家之物不入私囊,他独创“岁入岁出表”,严格财经纪律,使下属官吏有章可循,违章必究。

  光绪二十八年(1902),迁任四川按察使。时广安州有不法之徒聚众捣毁学堂,他得到报告后立即组织侦缉,很快就查获4人,他要将4人按土匪正法,总督锡良出面求情,当朝某公主亦想加以庇护,冯煦刚正不阿,抗颜力争,最后由皇上定夺,将锡良削职,公主亦遭“廷训”。

  光绪三十一年(1905),迁任安徽布政使兼任提学使。光绪三十二年(1906),时任安徽巡抚的恩铭,被浙江同盟会革命党人徐锡麟暗杀,清政府擢升冯煦为安徽巡抚,处理枪杀案,他以“治其狱,不株连一人,主散胁从,示宽大”的办法妥善处理好此事。徐锡麟被处决后,冯巡抚又公开为其题了一幅对联,书写在安庆的大观亭里,对联曰:

  “来日大难,对此茫茫百端集;英灵不昧,鉴兹蹇蹇匪躬愚。”

  上联的意思,是感慨清廷将亡(来日大难),徐锡麟眼下虽是“逆贼”,日后却是勋臣烈士,自己站在徐的墓前,想着朝廷之必亡与革命之必胜,心头茫然,百感交集;下联的意思,是公然赞誉徐锡麟(英灵不昧),希望徐的英魂能够原谅自己对他的处决,不过是奉命行事,为清廷尽一愚忠罢了。

  事后他上疏朝廷:“今者党祸日亟,民不聊生,中外大臣不思引咎自责,合力图强,乃粉饰因循,苟安旦夕,贻误将来,大局阽危,日甚一日。”建议“挽救之方,惟一核名实,明赏罚为第一义,而其要则在民为邦本之一言。有尊主庇民之臣,用之勿疑;有误国殃民之臣,刑之勿赦。政府能使天下自治,则天下莫能乱;政府能使天下举安,则天下莫能危。根本大计,实系于此。”然而,其用心虽好,却引起朝廷权贵们的忌恨,从此便对他处处加以掣肘,任安徽巡抚之职仅一年,他就被两江总督端方借故“有革命之嫌”遭罢官而回乡。

  宣统二年(1910),江苏、安徽遭受严重水灾,清廷又起用了罢官在家的冯煦为查赈大臣。他“食不甘味,寐不安枕”地巡视灾区。在任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及两省乡邑,赈济灾区39个州县,放款300余万。《清史稿》中对这段历史作了较详细的记载:“后复立义赈会,连年水旱,兼有兵灾,远而推至京直鲁豫湘浙,无岁不灾,无灾不赈。”对冯煦也有“与荒政相终始,仍以民为重”的赞誉。冯煦不仅以救赈为己任著称于时,而且还因势利导,积极筹资兴修水利,组织疏浚东台竹港,建闸泄洪,使万顷农田受益,修筑浙江缙云县海塘石堤,防止海水倒灌,使沙土变沃壤,在他的家乡金坛,修筑了小至岸头的长堤,罗家村的圩堤和其他多处圩堤等。

  民国后冯煦寓居上海,自号蒿隐公,以遗老自居,曾创立义赈协会,承办江淮赈务,并参与纂修《江南通志》。年已八十,犹能作蝇头小楷。煦工诗词骈文,尤以词名,所著《蒙香室词》,谭献以为深入容若、竹坨之室。壮年诗,则多凄咽之音。又著有日记四十五册,积六十二年,迄殁之日,皆精楷不苟。民国十六年(1927)夏天去世,享年八十五岁。▲

文学成就

  冯煦笃实好学,精研经义,少时就有“江南通儒”之称。他对学术研究力主学以致用,因此他的文章大多来自实践或亲自考察,所以颇具实用价值。主要著述有《蒿庵类稿》(32卷)、《续稿》(3卷)、《滕稿》(16卷)、《随笔》(9卷)、《奏议》(4卷)、《杂俎》(5卷),尚有《宋六十一家词选》(12卷)及《从稿》、《蒙香室词集》等。他还精于书法,诗词上的造诣也较深,其词出入於姜夔﹑张炎之间,谭献称其能入纳兰性德﹑朱彝尊之室。所作多感旧怀人或客游思绪,哀惋低回,如〔八声甘州〕《乙亥除夕作》、〔霓裳中序第一〕《丙子元夕﹐与次泉踏月夔州城东》、〔霜叶飞〕《秋暮过亏园同次米赋》等。

  冯煦的另一突出贡献是对方志事业的建树,他先后用10多年的时间总纂了《江苏省通志》,主编《金坛县志》、《凤阳府志》,以及溧阳、镇江、嘉兴、宝应、睢宁、宿迁等地的府、县志书。所编志书以其范围广泛而又纲目清晰,内容充实完备,资料翔实可靠,文采斐然,典雅清丽而著称于世。▲

作者《冯煦》的诗文

水龙吟 秋暮悼退盦,时没且三月矣,用稼轩体,以代大招

冯煦冯煦 〔清代〕

秋兮灯晕虚堂些,愁兮絮寒螀些。谁招楚魂,香凋酒殢,碧山荒些。

说剑谈玄,疏髯如雪,忆南冈些。奈乘风归也,鹤装烟驾,萧萧振,衰杨些。

春尽兮空江些。相逢共、御离觞些。白沙黄竹,重寻断梦,冷残阳些。

退笔埋云,哀弦咽雨,剧凄凉些。朗吟兮夜壑,百年过翼,齐彭殇些。

百字令 得少符吴中书,赋此答之,丁亥试灯日也

冯煦冯煦 〔清代〕

空阶飞霰,算东阳、带眼朝来都缓。一纸绵绵思远道,比似此情还短。

屧径萝凋,剑池枫落,莫弄参差筦。春灯初试,峭寒犹恋孤馆。

悽惋。携手丛祠,霜前絮酒,曾送南征雁。廿载重逢青鬓改,愁与吴云俱乱。

淮上秋山,彭城夜雨,独我肠堪断。故人休问,暗尘不上行卷。

江南好 其七

冯煦冯煦 〔清代〕

伊园好,静待月华明。照澈大千诸色相,我人生佛了无营。

何用学无生。

南浦 答衣谷,兼以为别

冯煦冯煦 〔清代〕

江上雁绳斜,酒初阑、早又断肠今夕。无语咽寒云,漂零久、忍问西湖消息。

六桥烟月,那时曾弄梅边笛。落叶如潮秋寺晚,都是梦中游历。

而今蕉萃南朝,算斜阳燕子,似曾相识。莫更上离亭,荒烟外、残柳丝丝愁织。

重逢记得,蘼芜一抹伤心碧。只恐镫凄疏雨夜,瘦损茂陵词客。

浣溪沙 同翰卿过次泉斋中

冯煦冯煦 〔清代〕

花气冥濛欲破禅。纹帘棐几静娟娟。薄寒时节镇相怜。

越酿夜倾鹦鹉杓,秦篝晓试鹧鸪斑。刘纲夫妇本神仙。

凄凉犯 再题梦轩师江上闻筝图

冯煦冯煦 〔清代〕

峭帆半掠。微云远、声声蓦带离索。去潮乍弄,烟沈断戍,暗回清角。

芳尊谩酌。甚情绪、中年渐觉。想天涯、歌长梦窄,往事渐零落。

无那空江暝,几许销凝,雁啼幽壑。岁华未晚,怎青衫、便成飘泊。

莫倚冰弦,怕愁里、桓郎瘦削。待镫昏、曲冷更与溯旧约。

清平乐 题小艭兄词后

冯煦冯煦 〔清代〕

羁鸿无迹。一一卷吹空碧。老去填词愁恻恻。付与戍笳渔笛。

梦回春草毵毵。嫩寒犹勒征衫。安得对床清话,一镫疏雨淮南。

浣溪沙 其三

冯煦冯煦 〔清代〕

琼岛冥冥隔雾中。兰桡去后绿波空。旧湔裙处一相逢。

化鹤千年无翼返,灵犀一点有心通。莫将消息误东风。

浣溪沙 其四

冯煦冯煦 〔清代〕

几日偷窥宋玉墙。吴娘学步剧郎当。要扶残梦下潇湘。

燕外笑桃和雨散,莺边舞絮逐风狂。争知前度有刘郎。

百字令 乙未七月十八感赋,是日亡妇五十生日也

冯煦冯煦 〔清代〕

哀蝉正咽,掩虚堂、又陨霜前衰叶。小簟轻衾眠未得,况复嫩凉时节。

楚魄难招,吴趋莫问,陈迹如烟灭。沧桑尘事,梦回争忍重说。

百岁能几光阴,断肠分手,两度听啼鴂。锦瑟华年休更数,可奈冰弦都折。

蓟北云孤,淮南草暗,回首成骚屑。潘郎老矣,鬓丝今又将雪。

© 2023 楼上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