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平仲

孔平仲

孔平仲,生于庆历四年(1044),字毅父,今峡江县罗田镇西江村人,政和元年(1111)病卒,终年六十八岁。《清江三孔集》四十卷中,平仲占21卷。 

交友

  他最称道的前代诗人是杜甫,其《题老杜集》说杜诗“语言闳大复瑰奇”,“不作诸家细碎诗”,并认为杜诗地位在李白、韩愈之上:“吏部徒能叹光焰,翰林何敢望藩篱。”这个看法在当时有一定的代表性,表明诗坛已进入崇尚杜甫的时代。他在此诗中又表示要以杜甫为师,从他的作品中也能看出努力师法杜诗之处,他还以集杜诗的方式写了三十多首诗(《寄孙元忠》),但总览其诗作,内容不够丰厚,才识魄力也显得不足。

生平

  绍圣年间,言官参劾他元□时附和旧党当权者,因而被削官,出知衡州(今湖南衡阳市)。绍圣年间,言官参劾他元祐时附和旧党当权者,因而被削官,出知衡州(今湖南衡阳市)。又有人弹劾他不推行常平仓法,而徙官韶州(今广东韶关市)。因他曾上书辩解,再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县东)别驾。安置编管于英州(今广东英德县东)。徽宗即位,才召为户部、金部郎中,后出任外官,提举永兴路刑狱,帅□延、环庆等路。党论再起,被罢官,不久去世。

称号介绍

  孙平仲与其兄文仲、武仲俱有文名,时号"三孔"。孔平仲"工词藻,故诗尤夭矫流丽,奄有二仲"(《宋诗钞·平仲清江集钞》)。有《清江三孔集》40卷,内文仲2卷,武仲17卷,平仲21卷,有《豫章丛书》本和振绮堂钞本。钱钟书认为郭祥正《青山集》续集几乎全是孔平仲作品(《宋诗选注》)。“三孔”,与“二苏”(苏轼、苏辙兄弟)并称。不过就诗歌成就而论,“三孔”远不如“二苏”。在“三孔”中,孔平仲文学才能稍胜,清人吴之振等《宋诗钞·平仲清江集钞》序称孔平仲“工词藻,故诗尤夭矫流丽,奄有二仲”,也就是说孔平仲的诗歌成就涵盖了他的两位兄弟。作为“二苏”同时并受其影响的作家,孔平仲的诗歌有一些类似于苏轼那样的豪放雄迈之作,但风格主要近于苏辙,尤以流丽清整、通畅明快见长。 ▲

作品特色

  孔平仲长于史学,工文词,富于词藻,著有《珩璜新论》、《续世说》、《孔氏谈苑》、《朝散集》等。他的诗富有现实内容,如《铸钱行》揭露铸钱扰民:"三更趋役抵昏休,寒呻暑吟神鬼愁。从来鼓铸知多少,铜沙叠就城南道。钱成水运入京师,朝输暮给苦不支。海内如今半为监,农村斗粟却空归。"《熙宁口号》数首,有的歌颂新法的成效,有的指出新法的弊病。他的诗豪放流丽、近于苏轼,如《霁夜》:"寂历帘栊深夜明,睡□清梦戍墙铃。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作者《孔平仲》的诗文

熊伯通阻风未发拿舟就谒留饮数杯

孔平仲孔平仲 〔宋代〕

清晨已送君南浦,薄暮未行天北风。此别谩言千里远,笑谈还此一樽同。

铁山重叠云垂地,玉马腾骧浪驾空。涉险临危须自戒,且维舟楫莫匆匆。

次韵和常父渡江寄经父

孔平仲孔平仲 〔宋代〕

江风初息浪花低,轧轧扁舟犯晓鸡。想得蓬莱秋睡觉,暖寒方索玉东西。

方逢原借示方干先生诗以集句诗赠之 其一

孔平仲孔平仲 〔宋代〕

裁霞曳绣一篇篇,要见功夫在笔端。心恐借留中不遂,寻常未便借人看。

方逢原借示方干先生诗以集句诗赠之 其五

孔平仲孔平仲 〔宋代〕

远壑度年如晦暝,澄潭到底不容尘。公卿若更遗名姓,甘棹渔舟下钓纶。

方逢原借示方干先生诗以集句诗赠之 其四

孔平仲孔平仲 〔宋代〕

援笔皆成出世文,坐看孤峭却劳神。直须分付丹青手,缅想应无前后人。

发仪真寄常父兄

孔平仲孔平仲 〔宋代〕

丱角同出处,中路稍差池。往事如一梦,新年生白髭。

小官仍龃龉,异国更羁栖。长时恨隔阔,既见少开眉。

朝共垆边饮,暮同窗下棋。一日复一日,眷眷不忍离。

今兹解舟去,岂为赴同期。久住恐相溷,萧然生事微。

欲将眼中泪,一洒别时衣。诸绪正牢落,勿令心重悲。

融怡和笑语,惝恍迷东西。甘言戒婢子,循发祝阿宜。

愦愦情怀恶,正同中酒时。晚泊芦荻岸,江天云四垂。

高城已不见,春雨更如丝。

春天

孔平仲孔平仲 〔宋代〕

春天酣酣睡最美,日转花阴犹未起。须臾梦觉闻风声,波涛翻空千万里。

出门四望气惨淡,寒色射人如泼水。旋见大雪落交加,向晚绥绥尚不止。

游丝柳絮复何有,百鸟捲舌愁欲死。阴阳变化固有渐,乃何暴忽有如此。

清江野客心伤悲,寂寞无言对桃李。

桂堂

孔平仲孔平仲 〔宋代〕

团团浓绿隔窗纱,曾见丛生瘴海涯。太守作堂真好事,谪仙题榜更增华。

孤根直节非今日,秀气清香自一家。气候人间应较晚,月中子落此开花。

杨道中同行而追随不可及闻先

孔平仲孔平仲 〔宋代〕

紫芝眉宇不可见,一叶小舟如掣电。青山云外半出没,白鸟溪边空绚练。

朝行苍莽带残月,暮宿萧条闻落霰。岂无斗酒为君倾,起望苍波隔长堰。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禾熟

孔平仲孔平仲 〔宋代〕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 2023 楼上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