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龙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文学成就

  李攀龙的各体诗中,以七律和七绝较优。其七律声调清亮、词采俊爽。他以“金牛忽见湖中影,铁骑初回海上潮”(《与子与游保俶塔同赋》)来勾勒保俶塔下的西湖,以“浮沤并结金龛丽,飞窦双衔石瓮圆”(《酬张转运龙洞山之作》)来形容龙洞山的金龛和石瓮情况,虽嫌体物呆滞,但也还能传神。他以“明时抱病风尘下,短褐论交天地间”(《初春元美席上赠谢茂秦得关字》)来表现南北奔波的布衣诗人谢榛,以“自昔风尘驱傲吏,还能伏枕向清秋”(《寄元美》)来刻画好友王世贞,也较形像。但其构思、用词多见雷同。他的某些七绝,也还写得自然,还能注意顿挫变化,如《和聂仪部明妃曲》:“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意味隽永,静韵深长。沈德潜品评此诗说:“不着议论,而一切着议论者皆在其下。”

  李攀龙诗文,由其友人、“后七子”领袖之一的王世贞整理编集为30卷,题《沧溟先生集》,其后屡有翻刻,历百年而不衰。李攀龙所编《古今诗删》,选各代之诗,影响颇大,后又摘取其中唐代诗歌编为《唐诗选》,成为当时通行的学塾启蒙读本,明清两代,影响超过《唐诗三百首》。所写《拟古诗》,临摹过甚,受人指摘。

  论诗比谢榛、王世贞偏狭,认为先秦古文已有古法,后世作者只要“摭其华而裁其衷,琢句成辞,属辞成篇,以求当于古之作者而已”(王世贞语)。他所著的《答冯通书》就提到:“秦汉以后无文矣”。推崇汉魏古诗、盛唐近体,所编《古今诗删》,宋元诗一首未录,可看出其论诗宗旨。其文聱牙戟口,成就不大。其诗亦多模拟剽窃之作,偶然面对现实,抒写内心真情时还有一些较好的诗,如《送明卿之江西》、《挽中丞》。七律和七绝相对较好,声调清高,词采俊爽,语近情深,然构思用词多见雷同。而乐府诗则如“临摹帖”。有《沧溟集》30卷。 ▲

生平

  李攀龙先世无所称名,其父李宝死后因李攀龙赠中宪大夫、顺德知府。攀龙9岁而孤,家无余赀,赖母张氏纺织度日。18岁入县学为诸生,廪于郡庠。与尚在髫年的殷士儋(后为大学士,有文名)、许邦才(后为王府长史,济南诗人)约为知交。攀龙自幼性情疏放,不耐当时书塾中讲授的经训内容和八股文,人目为狂生。

  嘉靖十九年(1540),攀龙取乡试第二名,3年后赐同进士出身。此后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历顺天乡试同考官、刑部广东司主事、刑部员外郎、刑部山西司郎中,官凡三迁,辗转郎署,官职闲散。此间,攀龙与王世贞、谢榛、宗臣、吴国伦、梁有誉、徐中行等诗酒唱和,旨趣一致,遂结为诗社。其论诗主张,与“前七子”相倡和,形成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史称“后七子”。他们的文学主张的基本内容,即文主秦汉,诗规盛唐,继“前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为彻底改变“台阁体”统治文坛的局面而斗争。李攀龙集中的拟古乐府,是其文学主张的具体实践。

  嘉靖三十二年(1553),李攀龙出守顺德(今河北邢台市),为顺德知府。3年任期中,政绩卓著,做了一些既有利于巩固明王朝统治而又给百姓带来一定利益的事。如请蠲民税,减轻百姓负担;政刑宽简,民无冤情;增设驿站,减轻人民劳役负担等。其间诗文创作,也取得一定成就。无论赠答抒怀,还是描山摹水,或是关心时政之作,都各具特色。《登黄榆、马陵诸山是太行绝顶处四首》、《春兴》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嘉靖三十五年(1556)夏,李攀龙被提升为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到任不久,不能忍受陕西巡抚殷学挟势倨傲的作风,以母老归养为由,上疏乞归,旨未下即拂衣辞官。在职虽不满一年,李攀龙足迹却遍及区内,在视察府州县学的同时,也游览了各地的名山胜迹。《杪秋登太华山绝顶四首》,是这一时期的最佳诗作。

  由陕归来,李攀龙在家乡筑白雪楼,隐居高卧,杜门谢客,不与权贵往来,一些达官显官以其接见为荣,学人士子更以其品评来衡定自己的身价。因此“闻望茂著,自时厥后,操海内文柄垂二十年”(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李按察攀龙》)。这一时期是李攀龙诗文创作的重要时期,所写诗文,殆占《沧溟集》之太半,因而其诗文最初结集曾名为《白雪楼集》。此间,诗歌以吟咏故乡湖光山色之作成就最高,《与转运诸公登华不注绝顶》、《青萝馆二首》、《抄秋同右史南山眺望》、《酬张转运龙洞之作》以及《挽王中丞八首》等,是其代表性作品。

  隆庆改元(1567),李攀龙起复,出任浙江按察司副使,隆庆三年(1569),诏拜河南按察使。在浙江,诗人曾写诗赞美以“戚家军”为主体的抗倭军将,表现深厚的爱国之情。在河南任职4个月,老母病故,诗人扶柩归里。本来病弱,加上持丧哀痛过甚,遂卧病不起,第二年(1570年)八月十九日(9月18日)暴疾而卒,终年58岁。葬历城城郊“牛山之原”,后移药山之麓。后人在其少年读书处趵突泉上建白雪楼,以寄托对诗人的追念之情。楼渐荒废,至解放初拆除。1996年又在原址重新修建,并建成与白雪楼连为一体的戏剧大舞台。这里常年举办以京剧为主的各种戏剧演出,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演出活动中心。 ▲

作者《李攀龙》的诗文

广阳山道中

李攀龙李攀龙 〔明代〕

出峡还何地,杉松郁不开。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地胜纡王事,年饥损吏才。
难将忧旱意,涕泣向蒿莱。

和许长史筝伎篇

李攀龙李攀龙 〔明代〕

君不闻秦筝多慢声,平台女儿新长成。
家本邯郸行步好,生年十三指爪清。
安得此双弦索手,那能独酌高阳酒。
正值倾囊无俸钱,将来换马还肯否。
自从解赠同心结,不惜樽前香腕折。
几回玉柱雁池飞,春愁散作梁园雪。
合就罗敷陌上桑,含颦一啭发中堂。
遥知华发王门客,纵是风流也断肠。

毛封君

李攀龙李攀龙 〔明代〕

公家安在蓟门城,出入渔阳结客行。经学并驱韩太傅,辞华脱颖赵先生。

丈人不作雄边老,令子还高秉宪名。此日衣冠看甚伟,也知黄绮负馀情。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李攀龙李攀龙 〔明代〕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青州志成赠杜使君

李攀龙李攀龙 〔明代〕

使君经术有馀师,元凯家传左氏辞。东海大风回骋翰,少阳寒色动褰帷。

按图冠带还千里,问俗春秋自一时。况是郡城常下凤,文章兼似羽毛奇。

为周真阳诣徐使君得报使有感作此赠 其一

李攀龙李攀龙 〔明代〕

使君清怨满江皋,汝海秋深尺素劳。当日往还门下吏,那知犹有范功曹。

秋夜白雪楼赠周公瑕

李攀龙李攀龙 〔明代〕

日落风清竹树林,一樽飞阁敞秋阴。
才逢狗监人先老,能到龙门客自深。
海上共悬明月梦,山中堪赠白云心。
阳春寡和休言误,此夕因君作楚吟。

春日闲居 其八

李攀龙李攀龙 〔明代〕

病起独登台,春光万里来。浮沉还我辈,俯仰见人才。

华发风尘过,青山雨雪开。浮云堪倚杖,落日好衔杯。

刘太保文安公挽章 其八 世科

李攀龙李攀龙 〔明代〕

诸刘称令族,群从复清操。家自驹千里,人皆凤一毛。

文章争左袒,礼乐盛东曹。五世传经术,推公甲第高。

咏古 其七

李攀龙李攀龙 〔明代〕

菀彼中林乌,拚飞不集枯。齿牙一为猾,公子良见图。

矫矫上天龙,雾雨既已敷。子推独耆乾,草莽空号呼。

悬书下宫门,绵山聊与娱。

© 2023 楼上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